国家卫健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紧张情况逐步缓解
听全文约3分钟
9月6日,国家卫健委在北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护理事业发展情况。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紧张的情况进行回应。她指出,现在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确实存在着结构性失衡问题,但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紧张的情况还是逐步得到了缓解。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焦雅辉坦言,现在中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确实存在着结构性失衡问题,即三级医院的人力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多,而基层的人力资源情况跟未来分级诊疗等要求不太匹配。
“这种情况出现有几方面的原因,而不是单纯因为人们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焦雅辉分析说:第一,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编制限制。国家医疗机构按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从编制上来讲,基层的编制确实偏少。第二,人才培养后的流动规律。不仅是卫生行业,在任何行业都有这样的规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任何家庭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都会倾向于去相对更好的单位和更好的岗位。这是各个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的问题,医疗行业也存在这个问题。
焦雅辉表示,近些年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增加了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每年毕业的医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包括医生和护士在内的每年通过执业资格考试的人数和注册的人力资源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在医改推进过程当中,我们还通过多种措施,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增加基层岗位的吸引力。”
焦雅辉介绍说,目前不少地方出台了相关措施,进一步提升基层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和收入水平;还有些地区在晋升职称方面也专门针对基层的特点,减少了对论文和外语方面的要求来建立职称评定体系:另一些地方,更是出台了优惠政策,直接以更高的年薪来招聘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所以据我了解,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紧张的情况还是逐步得到了缓解。”焦雅辉指出,目前通过医联体等多种手段,能让医生,护士和药学人员都能够在医联体内把服务以及工作都下沉到基层,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指导,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并且利用远程手段,提高上级医院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焦雅辉认为,上述这些举措,或将有效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数量,逐步缓解国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失衡问题。
红星新闻记者严雨程赵倩北京报道
编辑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