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代表,请发言!”成都市委召开的这场座谈会,大半时间留给市民

时间 • 2025-10-30 13:28:03
办实事
群众
市民
成都

时间是10月22日下午1点58分,距离会议开始还有32分钟。62岁的成都市民王润劳早早坐在了成都市委机关小礼堂里。他的座位很靠前,在会场第二排。他看到,前两排的位置,大多都留给了市民代表。

下午2点30分,成都市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座谈会召开。让王润劳深受感动的是,这场会议的大半发言环节,都安排给了普通市民代表。

事实上,这场座谈会的目的就是希望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建议。这是在为成都接下来进一步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行一次“群众把脉”。原因很简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初衷就是推动全党在为民排忧解难中自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因而,实践活动开展得好不好、接下来怎么干,群众最有评判权、发言权。

今年以来,成都多措并举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地落实。这场以市民为主角的座谈会,就开在成都全面总结党史学习教育阶段性成果,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之前。用意很明确,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以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成效凝聚党心民心、汇聚磅礴力量。

▲成华区圣灯公园绿道

一份“成绩单”

市民满意度,是唯一打分标准

座谈会一开始,就将成都市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推进情况进行了一次详细的通报。

让王润劳感到意外的是,成都市对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推进,不仅仅是制定了任务和目标,更是通过项目清单责任制来推进的。在各类清单中,成都全市形成了3430个“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而这份关于推进情况的“成绩单”,正是基于清单项目的完成情况及市民的满意程度而形成。

有任务、有清单、有明确的台账管理和推进机制,清单中的一行行项目,能够尽可能条条落地、事事见效,群众也就真正受了益。

在对推进情况的通报中,一系列重点任务的进度被精确到了小数点后。

例如,成都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的办实事项目共110个,当前,已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居民小区近1.8万个,覆盖率达98.63%,已完成天府绿道219公里建设等22个项目,占2021年计划完成86个项目的25.6%。

再如,成都围绕“提供优质教育和高效医疗”办实事项目共185个,已完成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6所,新增学位8.8万个,完成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率达99.4%等55个项目,占2021年计划完成137个项目的40.1%。

▲高新区仁和路北侧幼儿园即将迎来验收

围绕“便民利民惠民”的办实事项目,成都共有69个,目前已完成了全市政务服务系统延时服务、推出针对老年客户手机银行APP等21个项目,占2021年计划完成项目64个的32.8%。

围绕“拓宽就业渠道”,成都共有办实事项目31个,目前已完成6个项目,包括针对“5+5+1”重点产业领域人才、下岗再就业群众、农民工等举办8场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等,占2021年计划完成项目23个的26.1%。

……

任务完成得好不好,标准只有一个——市民群众满不满意。在推进情况通报中,有一大段篇幅交给了完成情况的“评估结果”,也就是市民满意度。这实际上就是市民在“打分”。最终的成绩很直观:

根据通报,成都市面向群众发放“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满意度线上调查问卷,并回收了有效问卷140264份。结果显示,总体满意度为88.33%。

满意率前三的办实事领域为“强化治安稳定,维护社会稳定安全”、“关爱少数群体,为重点群体困难群众服务办实事”以及“优化社区服务,享受社区便利生活服务”,满意率分别为88.47%、85.35%以及84.83%。

当然,群众最“急难愁盼”的事,也直接反映在了“评估结果”之中。通报显示,群众期盼办实事前三的领域分别为“加强教育惠民,为群众解决教育操心事”、“提高通勤效率,交通管理规范有序”以及“强化治安稳定,维护社会稳定安全”,分别占比60.31%、47.29%和47.27%。

“扎实!”这是王润劳在听完通报后,脑海中一直浮现的词。透视这份铺满数字与小数点的成绩单,“能看到背后是市委在真情实意地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

一场发言“接龙”

市民畅所欲言提意见建议

市民代表发言,是这场会议的核心的环节。而在超过1个小时的市民代表发言环节中,绝大多数时间里,市民们谈的全是“干货”,是建议。

第一个打开话匣子的,是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方方。他长期关注成都市的空气质量问题。这一次,聚焦生态环境,他一口气提了7条建议。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方方王勤摄

方方的建议专业而具体。比如他第一条就提出建议,希望工地等高排放行业实施阶段性“禁渔期”,也就是阶段性停工停产。

“虽然近年来成都一系列举措让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还缺少持续性优化空气质量防治大气污染的办法。”他说,参照阶段性“禁渔期”管理的措施,也许就是有效的办法。此外,他还建议鼓励有固定车位的小区积极配合车主、车企加装充电桩等。

而这一系列的建议,都是方方基于对这一领域的长期调研、深耕与思考之后,梳理出来的想法。

王翔的建议与方方一样扎实。作为成都市人大代表、高新区石羊街道新南社区党委书记,他每天与居民打交道,深知居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因此王翔扎扎实实地提了六条建议。他关注的主要领域,是老旧小区改造。

▲成都市人大代表、高新区石羊街道新南社区党委书记王翔

王翔提出的建议,格外聚焦细节。他建议对老化线缆进行梳理,清理“电线满天飞”“楼面挂黑线”的杂乱面貌;还建议改造下水管道,因为“老旧院落的下水管道管径偏小,长期使用会导致管网老化、管道堵塞、污水外溢。”这是真正从群众中、从居民中来的问题,越是详细,也就越是实际。

事实上,现场7名市民代表发言,每一个都很“实际”。他们有的人聚焦“学有优教”,比如市政协委员、人民北路小学校长刘艳,以及市政协委员、成都香颂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巫平丽。她们都将建议直截了当地瞄准了“双减”问题。刘艳认为,“双减”后,成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5+2”模式需要提质扩容。而巫平丽则进一步提出,“双减”后可引入社会组织培训机构走进学校,缓解学校师资不足、专业个性化不突出等问题。

▲市政协委员、人民北路小学校长刘艳

此外,还有市民代表聚焦病有所医、聚焦“一老一小”、聚焦交通出行等等领域。而他们聚焦的方向与问题,正是成都市接下来进一步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的发力方向。

会议之后,他们的建议将被系统梳理,积极吸收采纳,切实转化为推动实践活动走深走实的具体举措。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市民的满意度,是检验为民办实事的唯一标准;群众的意见与智慧,也应成为城市制定政策,推进项目的重要依据。这也正是这场座谈会上,市民成为主角的原因。

当前,成都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成都担起重任。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更是国家赋予成都的重要使命。而一切任务与使命的根本目标,都是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城市变得更有质感、更有内涵、更有温度

成都对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下一阶段,已有计划——

聚焦服务“一老一小、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公共文化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创业就业、服务困难群众、乡村振兴”等八个方面“急难愁盼”问题,以及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更新改造老旧小区、改善生态环境、解决群众出行难题、化解信访积案、守护城市安全等六个方面“硬骨头”问题,推出一批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

在这一过程中,王润劳将成为一名“监督者”,每一位成都市民都将成为监督者,共同确保这些民生实事,办到大家的心坎上。

红星新闻记者王垚摄影记者王效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