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体会了“冻到发紫”!寒潮+暴雪+冷冻+大风,农业如何应对?
注意!注意!
中央气象台
继续发布
寒潮预警
请防范!
图源:中国天气网
据中国天气网
12月13日至16日
今冬以来最强寒潮席卷我国大部地区
最南将直抵海南岛
届时北方多地将冷破纪录
南方气温上演冷暖逆转
12月14日10时
中央气象台发布
今冬首个寒潮橙色预警
此外还有
暴雪黄色预警
冰冻黄色预警
大风蓝色预警
多预警齐发
01
强寒潮影响持续
降雪逐渐向南转移
预计14至17日,我国大部地区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先后降温8℃至12℃,局地降温超过20℃。14日降雪将逐渐向南转移,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河南等地局地可能出现大暴雪或特大暴雪,预计15日降雪范围将明显收缩。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分析,本轮雨雪寒潮过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温剧烈、雨雪相态复杂、有一定极端性。
此轮天气过程不仅出现强降雪,部分地区还有雨夹雪以及冻雨天气。符娇兰介绍,华北大部、东北地区主要以纯雪为主,山西南部、山东、陕西南部以及河南等地可能出现雨或冻雨转雨夹雪、纯雪的过程。
图源:中国天气网
从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全国寒潮进程图可以看出,13日寒潮主要影响区域是新疆、内蒙古西部以及甘肃河西地区;14日影响扩展到西北地区东南部、内蒙古中西部、华北的西部和北部、黄淮西部一带;15日影响迅速扩展到江南及以北的大部地区;16日影响推进至华南大部。除云南中西部以及西藏等高海拔地区之外,我国大部地区都将在寒潮影响的势力范围内。
北方这次会冷到什么程度?
15日,随着寒潮东移南压、逐渐逼退暖湿气流,北方降雪明显减弱,降雪区域东移,仅在辽宁东北部、吉林东部等地有大雪。接下来,真正的降温考验即将开启!
未来几天,北方气温将大面积、持续刷新新低,其中16日夜间至17日早晨,华北、黄淮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将接近或跌破历史同期极值,山西、河北、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一带最低气温将达到-20°C左右。
图源:央广网
南方要开始断崖式降温了吗?
14日南方大部气温继续上扬,气温达到近期高点,长江以南最高气温普遍超过20°C,江南不少地方最高气温甚至达到25°C左右,暖热程度同期罕见!而15日开始,南方大部将经历断崖式降温。贵州至江南的大片区域将在短短两三天时间里,气温下降20°C左右,这股寒潮将终结自立冬以来南方离谱的暖热。
图源:央广网
对南方地区而言,这次降温还伴有雨雪天气,湿冷感加重,体感会冷上加冷,特别和前期的暖热对比反差巨大。
02
出现如此大范围寒潮雨雪
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宋迎波表示,最近北方麦区两次雨雪过程累计降水量有望达近10年来同期最高,利于麦田增墒、蓄墒。但13至15日强度较大的降雪对北方设施农业和畜牧业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南方地区的雨雪天气也不利于成熟瓜果蔬菜采摘、运输。
专家建议北方地区及时加固蔬菜大棚、畜禽圈舍等设施,降雪后及时清除棚舍积雪,防止设施垮塌受损;同时科学调控棚内温湿度,做好设施蔬菜增温补光、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南方地区需注意在雨雪过程来临前及时采收成熟瓜果蔬菜,并做好储运和上市工作。
种植业:蔬菜大棚草苫要晚揭早盖
在蔬菜生产方面,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建议种植户,大棚的保温被、草苫等要晚揭早盖,晴天早上光照较强后(9:00-9:30)再揭棉被、草苫,下午棚室内4点左右,根据棚室内气温,以及气温下降的规律提早覆盖保温被、草苫。
此外,建议种植户及时检查棚室放风口、出入口以及覆盖材料的密闭性,发现破损,及时修补堵漏,减少热量散失,使棚室内温度长期基本维持在植株生长所需温度范围内。
在靠近侧风口、顶风口、出入口用地膜、棚膜等可搭设高于植株株高的风挡,防止冷风直吹植株,并通过搭设二道幕等方式蓄热保温,维持植株叶面适宜温度,促进营养积累,保障正常生长,保花防落果。
对蓄热、保温能力差的棚室,提前备好电热鼓风机、燃油热风机等应急增温设备,必要时进行应急增温,保障植株正常生长。
图源:博览新闻
养殖业:做好防冻保温、物资储备并防止压塌
针对牛场,提醒大家,将临近预产期的牛赶进产房、产间,防止母牛在运动场或露天分娩,保证母牛能在暴雪天气状况下安全分娩,新生犊牛健康不受暴雪影响。此外,要清除牛舍、卧床上的粪便,更换卧床垫料,保证卧床上面的垫料干燥、松软、舒服。
针对家禽养殖户,提前做好物资准备,饲养户要在防寒材料准备方面多做工作,注意检查禽舍门窗和房顶,及时加固饲养大棚,尤其是地处野外的大棚,要备足取暖材料,预备好备用取暖设备。此外,还要注意检查水路、电路、道路,保证三路畅通,并预备好足够的应急备用设备和材料。
在渔业养殖中,建议有条件的养殖户,加强养殖设施的供热保温,确保养殖鱼类安全,在降雪量大时,要加强水产养殖中的升温和增氧措施,积雪过多,及时安全清除冰面积雪,避免因气温骤降和池水缺氧造成渔业经济损失。
图源:博览新闻
03
多大的雪才是暴雪?
为何“观感”不同?
这几天,全国多地雪花飘落。那么,究竟多大的雪才是暴雪?暴雪又划分为哪些等级?为何有时对暴雪,人们的“观感”不同呢?
我国气象上关于降雪等级的标准,将降雪分为微量降雪,也就是零星小雪、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大暴雪、特大暴雪共7个等级。
该标准一般采用持续时间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标准。
以24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
降水量小于0.1毫米为微量降雪(零星小雪)
0.1至2.4毫米为小雪
2.5至4.9毫米为中雪
5.0至9.9毫米为大雪
10.0至19.9毫米为暴雪
20.0至29.9毫米为大暴雪
达到或超过30.0毫米为特大暴雪
图源:新华社
以12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
降水量小于0.1毫米为微量降雪(零星小雪)
0.1至0.9毫米为小雪
1.0至2.9毫米为中雪
3.0至5.9毫米为大雪
6.0至9.9毫米为暴雪
10.0至14.9毫米为大暴雪
达到或超过15.0毫米为特大暴雪
那么,为何有时大家对暴雪的“观感”会不同?
这是因为,降雪在一定时间内的不同分布,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例如,同样是暴雪,如果15毫米的降雪均匀分布在24小时内,给人的感觉是降雪稀疏,但连绵不断;但如果15毫米的降雪集中在短时间内出现,则给人降雪密集、短促而雪量大的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暴雪是一段时间内的累计降水量达到暴雪量级。“鹅毛大雪”描述的是雪花的大小而非降雪量级。如果“鹅毛大雪”,持续时间不长,并不一定是暴雪;而连绵细雪,如果持续一整天,则累积量可能达到暴雪甚至大暴雪、特大暴雪,将会给交通、能源等领域带来不利影响。
图源:新华社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意思是下雪时将吸冷放热不感到很冷;而当雪融化时,要吸收热量,放出冷气,所以比下雪时冷。12月14日,为指导公众科学应对寒潮,降低寒潮天气可能造成的健康损害,国家疾控局根据寒潮特点制定了《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对不同重点人群提出防护建议,以最大限度保护公众健康。
图源:国家疾控局网站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小伙伴们
此时都需要拿出冬季最强装备了
在雨雪天气下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另外,受气温低迷影响
冻住的冰雪难以融化
外出时需小心慢行
驾车注意交通安全
来源|新华视点、央广网、国家疾控局网站、中国天气网、新京报等
编辑|李滟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