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拿什么留住县中人才?
曾几何时,县域群众眼里的县中,是升学神话、名校保障;而今,在地方强校的掐尖围堵下,一些县中人才流失严重,辉煌不再,甚至集体塌方。有人戏称,“以前是‘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现在是‘鸡窝留不住金凤凰’。”
在最近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县中塌陷问题亮出铁腕:
中国现有普通高中1.42万所,其中县域高中7243所,占了半壁江山,县中在学人数更是占到普高学生总数的六成之多。如何为县中“造血”,已是推进教育公平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去年河北的一场中考生源争夺战,让县中生源流失问题破了圈。
在距中考两个多月时,河北蠡县年终统测排名前400位的初三学生,未经学生本人和家长同意,就被大巴车运往蠡县中学“集中学习”。不少家长听说后,急忙把孩子接了回去。
蠡县中学是河北省示范校,为啥这么不受学生和家长待见?一位教师透露,由于当地紧邻衡水市,成绩拔尖的学生往往在中考前被衡水几所民办学校“预定”。为防止优质生源过度流失,蠡县才“出此下策”。
近年来,一些地方强校搞跨区域“掐尖”,一开始招的是个别优秀学生,但优等生一走,次优生会产生从众心理,也会跟着优等生一起走。学生和家长都深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认定离开不一定会变得更优秀,但留下肯定会成为差生。于是,但凡有点门路的家长,都挖空心思把孩子往外送。学生“一去不回”,县中塌陷日趋严重。
去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坚决杜绝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防止县中生源过度流失。
此类限令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比如,此前江西某县中优秀生源被南昌几所“超级中学”和周边市县优质中学挖走,致使该县教育质量严重下滑,但自从省内禁止跨区域招生后,生源流失问题很快好转;在江苏,生源保护实施“分步走”,先严格限制跨市区招生,保证每个市区都有优质中学,再限制跨县域招生,保证每个县中得到均衡发展。
可以说,要保障县中生源结构的完整性,除了县级招生管理责任要落实,
除了在生源上掐尖,地方强校也惯于用高薪、更优生源作“诱饵”,挖县中师资的“墙角”。
当前,全国县中教师总体缺编7.7万人,共有3776所县中的学生与教师比超过国家标准。教育部已经明确,各地要依照条件标准及时补充县中教师,严禁公办学校教师在民办学校任教,对恶意从县中抢挖人才的学校,停止其各类评优评先资格。
这些禁令对维护县中师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划出红线的同时,也应看到县中留不住人才的多方原因。
以笔者的调研结果看,当前县中教师大比例流失与两个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个人发展问题,一些县中加强骨干教师培训,通过师徒制、研讨会等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及综合能力。有些县城还探索建立“名师工作室”,既给予骨干教师资源支持,也让他们担负起建设教育团队的重任,唤起他们的教育情怀和创造精神。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双减”“民转公”等系列改革流转出大量再就业人员,也可吸纳一部分进入县中教师队伍。
笔者身边有很多朋友来自农村。他们从县城考学到城市读书,最后留在城市工作生活,在知识改变命运的转折点上,都离不开县中的培养。
县中有劣势,在读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家长迫于家庭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学生没有城市孩子经历丰富、眼界宽。但县中也有优势,县域环境可以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学生诱惑少、能吃苦、更专注。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伴随着城镇化过程,大量人才从农村、县域流向城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但时过境迁,城镇化的虹吸效应导致资源不断向城市集中,县中塌陷的背后,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更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缩影。
但所有的资源都向一个点集中就好吗?有业内调研结果显示,“超级中学”越是搞教育垄断,所在地区的高中质量就越会下滑,而一个地区的教育均衡化程度越高,整体教育质量便会水涨船高。
大树底下不长草。对于城市强校和县域中学的关系,我们应当坚持教育均衡的理念,努力维持不同教育生态之间的平衡。
高中是国际公认的教育关键阶段,也是难度最大的教育学段,对上支撑大学人才培养,对下引领义务教育发展,是教育体系的
来源:侠客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