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评论新秀挑战赛|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时代变了
□作者杨茜蓉
贴春联、放鞭炮、写福字、吃年饭、办年货……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具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积攒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基因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春节的形式也随之改变。人们觉得年味越来越淡,过年的仪式感变成了繁文缛节,收压岁钱变成了抢微信红包,走亲访友变成了人际负担,放假变成了调休……不少年轻人甚至感叹春节成了“春劫”、过节成了“渡劫”。
为何我们觉得年味淡了?是科技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让曾经过年才能买的新衣服、吃的大餐,变成了日常;是交通便利、互联网普及,让曾经过年才能齐聚一堂的亲朋好友能够跨时空交流;是文娱开花、旅游业火爆,让过节的方式不再拘泥于看春晚、放鞭炮。所以,不是年味变淡,而是生活变好了,是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强盛,让以前需要等待一年的幸福变得唾手可得。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年味就蕴藏在平淡的生活中,梁实秋回忆幼时过年,吃是主要节目;老舍写《北京的春节》,描绘出老北京的民俗画卷;汪曾祺说春节吃饺子,每户皆然;就连鲁迅也曾连放三夜的花爆。无论是名人作家还是寻常人家,年味都是人间烟火中最温暖人心的味道,是记忆中最朴素最熟悉的味道。
年味也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一种文化的传承。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每一项仪式背后都包含着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怀揣着对彼此的关心和祝福、倾诉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许;“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香肠腊肉、饺子年糕等特色菜系,耍灶火、看花灯、祭灶神等民俗风情,都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人民群众无限的创造力。
年味一直都在,只是现代生活的节奏太快,让我们总是更愿意追溯过往,在儿时的记忆中找寻一丝安慰、在诗歌小说中寄托情感。其实,不妨放松些,放下手机和工作,陪家人吃顿饭聊聊天,让心灵回家,这样你或许会发现,熟悉的年味又回来了,因为这就是家的味道。
编辑潘莉责编官莉
(该作品系网络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作品展示,不代表红星新闻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