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份城市教育获奖名单,读懂成都的城市韧性
1月15日,在历经近2个月的申报和评选以后,由成都市教育局和成都传媒集团联合指导,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成都儿童团共同主办的“教育影响城市”——“追光而行成教于新”2020成都基础教育EPC年度盛典获奖名单正式揭晓。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故事。当已经过去的365天被切割成365份逐一被回忆起时,我们看到,纵然寒冬严酷,但冻土之下,万物萌芽未止。浮冰之间,百舸千帆争流。在时代的大河里,15万成都基础教育人的生命流淌不息,追光不止。
超然达观,百折不挠,这是教育人的韧性气魄,也是成都的韧性气质。
韧性,是肩有担当,可填平山海
去年2月,当“停课不停学”的号角吹响,居家学习的学生却苦恼于没有教材,龙泉驿区十陵中学的校长黄庆保决定,带着53名老师,分成10多个小组,走路、骑车、开车……3天后,全校1060名学生全部收到了新教材;
△龙泉驿区十陵中学校长黄庆保带领老师给同学们送教材
3月,春天已经铺满鸡冠山的每一处角落,但崇州市鸡冠山乡小学仅有的8个孩子还分布在各个山沟。这是崇州海拔最高、位置最远的学校,山里信号不好,学生家里也没电脑,校长马倩和老师们用最原始的办法,一家一家为孩子们送教上门;
疫情期间,百年名校成都七中则免费开放了学校线上教学课堂实录及配套资料,每天为10余万名省内外师生提供教育教学支持。小小的一根网线,穿过山海,不仅连接了老师与学生,连接了城市与乡村,更连接起希望与梦想。
韧性,是心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2020年9月,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周松,带着一群听不见声音的孩子参加成都市第九届残运会,拿了足足30枚奖牌,其中金牌17枚。“我的学生跟其他孩子比起来,就像蜗牛,但蜗牛也有大大的梦想,我愿意带他们一起找到属于他们的蓝天”;
△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周松带学生参加成都市第九届残运会,共拿30枚奖牌,其中金牌17枚
2020年10月,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的学生吉欧勒里突发疾病,家长感到治愈无望想要放弃,唐晓纯和钱晓飞两位老师连夜冲到医院,坚决拦住家长,“没到最后关头,我们就不能让你们把孩子带走”;
还有草堂小学西区的保安师傅何金忠,通过长相、书包、走路神态、说话声音等特征,一年下来,记住了400多个孩子们的名字;
龙泉五小的厨师长王龙国,创新“剩饭称重”比赛,将学校的剩饭剩菜从300斤/天下降到不足10斤/天,生动传递“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深刻含义。
韧性,也是同心共力,可众志成城
去年年中,顺延一月的高考正式举行。全市58个考点,迎来超过7万考生。如何让这届高三学子奋斗的青春不留遗憾,成为这座城市各个部门在考前要解答的命题。
卫健部门当仁不让,不仅在各个考点增设健康副主考,还在考点门口增设遮阳蓬,考生通道两侧安放冷气机和电风扇,以保障考生顺利入场;
交警部门全城保畅,提前发布高考交通出行指南,组编“畅通高考服务车队”,开通“畅通高考服务热线”962122,值班人员全时值守,全力护考;
志愿者贴心服务,盐道街社区携手中建二局四川分公司工会,连续第三年在盐道街中学门口设立爱心服务站,考试用品、矿泉水、藿香正气液、充电宝及数据线等物品,细致又周到,以备考生和家长不时之需。
△盐道街社区携手中建二局四川分公司工会在盐道街中学考点门口设立志愿服务点
一座城,守护一群人
一群人,守卫一座城
面对疫情大考和时代之问,一座城市所展现出来的韧性,在2020年里闪闪发光,也为城市的教育编写了一本最好的教材。
49万余人坚守岗位,对全城6.37万个小区(院落)严防死盯,对病毒全面阻击。石室中学校长田间从中看到了“担当”,他寄语学生:所有吃过的苦会变成一条去看世界的路,你们可以没有一瞬的锋芒,但须有一生的持守和担当;
23.7万名成都医疗卫生人员白衣执甲,冲锋在前,展开生死营救。成都七中校长易国栋看到了“使命”,他嘱托孩子们:除了疫情,你们可能还会面临生活带来的其他不确定性。但时刻勿忘追求真理、坚守真理,做一个永远向善的人;
24家市级重点保供企业不计成本,全力保障物资供应,成功保障了疫情期间市民的日常生活。成都七中万达学校校长刘强看到了一份“责任”。他告诫学生:精致的利己主义,从来不是我们的价值观,纵使身居一隅,却也应心系天下。
每一个人都在经历历史,每一个人都在创造历史。树德中学校长胡霞以此赠言学生:你们要记住,所有宏远的抱负,都与每一个平常的今天有关。
城市是最好的学校,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
因此,当我们再次回到时代之问:未来会怎样?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韧性的城市不仅给出了当下的答案,也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从城市的韧性中汲取为教育智慧,无论面对任何的不确定性,这个城市的后代们今后一定有底气也有能力说一声:随便遇到啥子,成都人,从来都不得虚。
红星新闻记者张瑾蒋超
编辑刘宇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