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都市圈|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打造“分工”“协作”的经济圈
建好“都市圈”,事关“经济圈”。
在今年四川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成都都市圈建设,四川明确提出,推动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发展。
这透露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四个城市将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到,到2025年,成渝地区优势产业区域内分工将更加合理、协作效率大幅提升,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个产业带都是“成都+”的模式,在四川省人大代表、中科处理器创新中心主任李才寿看来,这是因为成都是有先发优势的。比如,在数字经济领域,成都有天府软件园的案例,“利用成都经验升级园区,是可以帮助软件品牌在一体化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借助一体化,“成都+”还可以有更多想象。
李才寿提到,借助成都在全国范围拥有数字化发展比较优势,是可以通过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聚焦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在其他城市打造更多区域集成的“样板间”。“进一步,还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超越地理环境、历史基础等,重构区域经济结构,甚至拓展区域经济的容量。”
在今年的四川省两会上,从种种建议就可以看到四城代表委员对产业共建的决心与积极。
比如,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逻辑都是以物流带动产业发展。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大宇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强就提出,要协调增设成都铁路口岸德阳(黄许镇站)查验作业区。此前,成都航空口岸已实行了双流机场查验作业区、天府机场查验作业区的“一个口岸两个作业区”工作模式。刘强提到,成德同城化,重点要以成都国际铁路港、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为纽带,探索一体化运营模式,打造临港经济发展带。
▲成都国际铁路港
“建议在成都海关关区范围内,打破成都德阳两市行政区划限制。”刘强迫切希望能够以政策创新模式增设成都铁路口岸德阳(黄许镇站)查验作业区,不仅可以实现成都国际铁路港口岸功能延伸,还可以与成都国际铁路港深化同业不竞合作协议内容,形成内贸、外贸产能结构优化,特色单品、大宗分拨错位发展的新发展格局。
如何在产业领域“共建”与“分工”,也是四市共同关注的话题。
比如,四川省人大代表、乐至县政协副主席鲍继富指出,当前成德眉资“同质化”现象严重,“这是因为,四市基于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比较优势建立起的产业体系普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产业结构与布局高度相似,产业‘同质化’大于‘差异化’”。
“眼下,推进成德眉资产业协作配套、错位布局,重点在于打破区域产业发展的制度、市场壁垒,推进资源高效流动、要素集成共享、产业集聚成势。”鲍继富说,最首要的,是要打破原有按照行政区划布局产业的发展逻辑,坚持“一盘棋”统筹分工,持续深化完善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比如,加强各市高层领导互动协商,协调推进出台都市圈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指导目录等,联合链主企业共同绘制都市圈产业图谱。鼓励成都加大优势品牌对外输出力度,将一般制造业、传统批发市场、仓储物流市场等产业有序疏解到德眉资三市。结合四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动补链延链强链,形成“集团作战”,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四川成都,粮食仓储物流运输区域
在瞄准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方面,红星新闻注意到,来自眉山的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林,就一口气提交了多个有关能源结构的建议。
比如,雷林建议发展高附加值天然气化工,将绿色资源就地转化为特色优势产业。他还呼吁允许合成氨合理发展,精确瞄准这一发展趋势,充分释放四川的资源优势,在保障合成氨制化肥、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及时布局技术工艺领先、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从而培育绿色低碳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级。
红星新闻记者邹悦
编辑向财霞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