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以公园城市为“形”,在成都打造碳中和的“试验田”
1月18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参加所在的成都代表团会议,强调要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推动成都现代化建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全省主干、走在全国前列。
这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
在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黄玉蛟看来,在“双碳”目标导向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成都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推动成都乃至四川的‘双碳’工作。”黄玉蛟说,目前,城市发展多是占用土地来实现高楼建设,这样就减少了绿植种植面积。据数据测算,一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3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3.04公斤氧气。
他算了一笔账,以成都为案例,2021年成都市辖区建成区面积约1421.6平方公里,招拍挂土地给出的密度一般为30%-50%,除去道路体系等,楼房楼顶密度按20%计算,面积约284.32平方公里。若充分利用楼顶建设绿植,则每天能吸收2716.68吨二氧化碳,释放1296.5吨氧气。
此外,绿色楼顶还可以吸收滞留在植物、土壤基质中以及排水层中的水分。这个过程可以延缓雨水直接流入下水道系统的时间,从而使雨水得到净化,雨水也可以通过蒸发回到大气层。整个过程可以稳定地下水位,降低排水管网高峰时刻的压力,从而降低洪水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一个让自然环境与高楼建筑创造融合,真正做到节约土地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碳中和”的立体绿化思路便应运而生。
他建议,充分运用楼房楼顶种植绿化,对于未来新建楼房的楼顶,在设计建设之初就将“楼顶碳中和项目”规划其中。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的标准及要求,要求开发商设计的同时报批政府部门,审批通过后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
对于已建成的楼房楼顶,可以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在满足消防、防水、楼房结构安全等前提下,经政府审批通过后进行改造。建议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有序推进改造,并给予一定资金补贴,鼓励业主或物业公司对楼顶进行改造。
“楼顶碳中和项目”可以为成都带来什么?他以成都蛟龙港海滨城购物中心为例进行说明。
成都蛟龙港海滨城购物中心在房顶建有约2万平方米(约30亩)的天空绿道,引进56种树木,共计约3000棵,打造了多个植物园及科普园。按照一亩绿林每天能吸收6.3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3.04公斤氧气来计算,天空绿道每天能吸收约200公斤二氧化碳,释放约91公斤氧气,每年能吸收约73吨二氧化碳,释放约33吨氧气。
“这种让钢筋混泥土与自然完美结合起来的建筑形式,适用于住宅楼盘和商业楼盘,可在楼房楼顶上实现‘碳汇造林’,使环境更加绿色环保,并且就近给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他认为,该案例可视为未来成都实现节约土地资源以及碳中和的“试验田”探索。
此外,黄玉蛟还表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可以通过“现场调研、实时监控”的模式,对每个楼盘楼顶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和吸收情况进行摸底,掌握该区域所涉及的碳排放物质、排放形式等信息,建立碳排放核算模型,有依据地制定“绿色楼顶”“节能减排”等行动方案,推进碳排放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楼顶上建设绿林,进一步节约土地资源,实现绿色、环保、节能、经济效益的整合,让绿色运营成为城市鲜明底色,为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作出更多贡献。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