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士丁烈云:把智能技术与工业化建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工程建造模式

时间 • 2025-10-30 20:39:00
智能
技术
人工智能

9月25日,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在成都举办。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围绕“智能技术开启绿色城市的新纪元”这一主题作学术报告。

智能技术与城市建设如何做到相辅相成?

“‘十四五’规划发展纲要,已经确定了七个前沿领域,排在第一的就是新一代人工智能。”丁烈云院士强调,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发展红利。结合城市规划的相关问题,他表示要从四个方面来讲述智能技术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

“智能技术催生城市建设的新方式。”他解释,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建造大国,却也时常面临建筑拆迁、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亟待转型升级。对于如何去做,丁烈云表示,“要把智能技术与先进工业化的建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一种创新的工程建造模式,也就是智能建造,使用一软、一网、一硬、一平台来支撑新城建。”

“智能技术创新城市运维的新模式。”丁烈云说,城市运维就是基于CIM的智慧水务,现在城市供水管频率泄露率是14%以上,如果用智能技术的话,可以通过机器人进行供水管的检测,还能够精确定位1米级的泄露位置,开挖以后马上可以进行维修。他还补充一个案例,就是车路协同或者车程协同,“城市运维在过去更多的是靠经验运维,但我们有了大数据和传感器以后,就可以做到基于数据驱动的城市运维。”

“智能技术促进城市发展数字经济的新业态。”丁烈云介绍,现在的企业要想发展,不抓住数字经济的机遇,就会失去很多商机。像挪威的一个公司Spacemaker,在2016年就搭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规划师或者建筑师,通过输入一些环境的参数,“比如容积率、高度、日照等等,还有这个项目本身的需求,在几个小时里就可以生产很多种方案供你选择。”

“智能技术是增强绿色生活的新体验。”丁烈云说,我国老年人现在有2.5亿,对于他们的健康问题,可以通过传感器,比如智能马桶,就能知道他慢性病变化的情况,还有能显示空间的位置,要是老人摔倒了可以马上找到定位去搀扶。另外,他还表示,如果想提高老年人在社区生活的幸福感,也可以利用技术进行分析,看看应该在社区里布置哪些相关的设施。

智能技术的使用建立在社会伦理之上

“人工智能是一个好事情,但是人工智能不能泛用,它会涉及到社会伦理的问题。”丁烈云院士强调这一观点。他解释说,因为人工智能是由算法来决定的,算法就必须要获取很多数据。比方用户在下载手机APP时,必须要允许访问所有的数据才能下载这个APP,所以可以说是用户一手交隐私,它一手提供服务。

针对这个现象,他提出思考说,“作为城市规划师,我们今后有了这些分析的工具以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使命感,怎么为社会公众保护隐私的同时,也能够提供相关方面的服务?这是我们未来要深思的问题。”

人工智能今后往哪里走?丁烈云说,“我引用了谷歌的前工程师哈里斯的观点来回答。技术超越人类的第一个阶段是超越人的弱点,其结果就是上瘾。第二个阶段是超越人类的智慧,人工智能超越人的智慧。超越智慧的那一个点,人工智能的专家说那叫做奇点,奇点什么时候到来,有的说是2050年,2075年,2100年,有的说不一定能到来,目前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我想既然人工智能是人去开发和发展的,总有办法去发展它优的一面和它有利的一面,同时抑制它不利的一面。”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实习记者黄盼盼摄影记者吕国应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