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事关“创新”的专题协商会上,委员提的三个建议,立马就有了回复
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3年成都要聚焦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在更大范围加快汇聚高端创新要素,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发展。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推动校地产研深度融合,是其中关键一环。成都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上,科技、科协两个界别小组开展了一次小组专题协商,主题正是“促进校地产研融合,助推建圈强链”。两个多小时的会议中,政协委员们用一条条务实的建言,传递出对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和关心,对履职的郑重和尽责。会上,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悉数参加,听取收集委员们的真诚建议并现场做出回应。
据了解,开展小组专题协商,是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期间创新会议活动形式的一项重要安排。
立足实际,畅所欲言
参加专题协商会的委员中,既有来自科技企业的创新创业者,也有来自高校院所的教授、专家、研究员,还有来自创投圈的人士,覆盖包括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多条成都“建圈强链”重点产业链。除了“老委员”,也不乏“新面孔”。为提升协商建言质量,参会委员均提前进行了充分调研和思考,紧扣校地产研融合的重点、难点、痛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来自科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龙波在企业长期与高校的合作中发现,校企合作存在技术合作错配、人才的选用育留等问题。“继续拓展企业、院校之间的合作非常必要,这样才能不断引入新的技术、新的人才、新的理念,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成都市政协委员龙波
龙波建议,政府可以作为协调、服务、监督的第三方,成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桥梁,通过制度建设使产研融合更加顺畅,提高约束力和驱动力,使政府、企业、高校、人才之间的责、权、利更加清晰。同时,建议加大对产研融合的相关项目和人才的政策支持和奖励措施,鼓励更多企业和企业人才进入校园,让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更加常态化。
来自科协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成都中企动力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皮建军调研发现,目前,校地产研融合还存在目标不清晰、企业风险大、市场推广难三大问题。
▲成都市政协委员皮建军
皮建军建议,以市场订单倒逼建圈强链企业心甘情愿创新。注重产业研发协同,高度重视成都特色优势产业存量做大工作,以科技赋能为主线,大力推动形成产业链融通创新联合创新局面,提高校地产研融合的实用性。
同时,皮建军建议以市场机会促进创新,利用成都市场规模巨大优势,以在国内领先的新技术、新标准为取舍标准,遵循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建立面向全国开放、促进产业能级提升的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目录,给市场机会,并优化相关政策制度持续支持,激发建圈强链各参与主体的创新热情。
来自科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成都产业集团所属成都科技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轶以“构建一个校地产研四方力量和专业差异的平台”为思路,提出他的思考。
▲成都市政协委员汪轶
汪轶建议,融合校地产研的力量和专业差异,大力发展国有平台公司,以科技新平台为支点推动校地产研融合,促进各产业领域研发转化,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政策与市场双赢。同时,聚集相关专业优势高校院所、链主企业、产业资本、政府政策支持等创新要素,积极引进顶尖团队人才,切实推动校地产研高效对接、深度融合。
他还建议实施“政策支持+科研服务+成果转化+创投基金+孵化培育”,形成集股权投资、债权融资、科研支持、科创空间及载体、创新创业辅导、市场培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全要素科技平台创新生态链。以全要素科技创新平台生态链为核心,构建区域协同、校地产研结合、科研服务、科技金融、产业培育等资源互补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委员抢麦提问,部门现场解答
“政府的服务已经走在了企业之前”
不仅提建议,现场还有回应。在互动交流环节,来自科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海瑞克(成都)隧道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白锟主动举手发言。尽管是一名“新委员”,但他的建议都扎根于实地调研,立足成都的现实基础。
白锟曾在德国工作学习多年,他注意到,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成熟,在世界职业教育领域颇具影响力。
所谓“双元制”教育,“一元”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指培训企业。接受这种职业教育的学生要与培训企业签订合同,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部分时间在企业当“学徒”,把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
“双元制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技术性人才缺失和教育资源导向单一化之间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也解决了校企合作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白锟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将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既让企业能按需培养未来员工,也让学生能在培训后对口就业。
而要推行“双元制”,其难点有二。其一,社会认可度不高;其二,企业和学校意愿不强。“要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向奔赴’,需要政策、资金引导,制定风险管理机制,让企业愿意投入精力培养学生,学校也愿意让学生‘走出去’。”在体制机制上,白锟建议“双元制”不能简单定位于“蓝领教育”,“未来他们也可以成长为高级工程师、高级设计师,甚至院士”。
除了教育,白锟还建议释放人才要素活力,探索高校科研人员在高校与企业间双重聘用机制,打通校企间人才流动渠道与壁垒,鼓励科研人员在企业中以兼职、顾问形式深度参与科技研发。他还呼吁营造开放的合作环境,鼓励外资企业参与国家课题与科研计划项目,促进技术国内外双向流动,提升国内技术标准,增强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提升本土企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作用。
白锟的这些建议,现场就立即得到了回应。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外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设立开放式创新平台等。目前,成都市科技局也正按照有关工作部署,开展广泛调研,充分收集企业意见和需求。未来,将把支持外资企业在蓉设立研发中心、外资企业联合高校开展重大研发项目等工作结合起来,制定可落地、可操作的专项扶持政策,帮助在蓉外资企业进一步发展。
关于教育,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也在现场表示:成都也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未来也将寻求最合适的方式落地。
“这是一种高效、务实的交流方式。”上述负责人提到,从企业家的身份来看,企业与相关部门面对面交流,不仅马上有回应,还能帮助企业家及时掌握城市发展动向。这样的方式,是有温度的。从政协委员的身份来看,与业内人士共同交流不仅可以完善自身思考,也能在未来履职中提出更精准的建议。“从三个建议都能立马得到回复这个细节来看,政府的服务已经走在了企业之前。”白锟说。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摄影记者王勤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