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何实现法治一体化?各级政法单位已签订合作协作协议190余份

时间 • 2025-11-10 17:46:01
建设
法治
地区

10月2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成都新华宾馆举行《法治四川建设规划(2021-2025年)》《四川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实施方案》)宣传解读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

今年9月,四川省委印发了《法治四川建设规划(2021-2025年)》和《四川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今年10月11日至12日,脱密后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对外公开。

发布会现场,介绍了编制《规划》《实施方案》的背景和过程,以及编制《规划》《实施方案》的重要意义。

《规划》作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省的纲领性文件,既对标中央部署,又立足四川实际,有3个方面的特色:明确提出了“建成西部法治新高地”的法治四川建设目标;重点突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一体化建设和城乡基层依法治理;鲜明体现了对治蜀兴川的法治经验总结和制度机制创新。

《实施方案》的特色亮点在于,聚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从3个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提供法治护航。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一体化将如何部署实现?发布会在答记者问中进行了解答。

2020年,川渝两地党委政法委签署了《关于提升区域一体化执法司法水平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指导意见》,从加强执法司法协作、促进区域法律合作、强化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对提高两地执法司法“同城”效应作了规划部署。

第一、构建合作协作新格局。各级政法单位主动作为、精准发力,签订双边或多边合作协作协议190余份,召开座谈会、开展交流考察等120余次,谋划实施了“执法司法一体化”“长江上游成渝地区生态保护法治联盟”等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标志性合作项目,合作协作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运行体制机制已逐步成型。

第二、勇担服务大局新责任。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围绕重要经济中心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加强产权平等保护、投资、金融等领域重点合作,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实施“中小投资者保护”“执行合同”“办理破产”等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协同提升机制,联合建立川渝司法协作生态保护基地,持续跃升法治供给能级水平。

第三、打造法治服务新载体。深入推进法律服务产业生态圈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深入推进毗邻地区平安创建,建立跨区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共享跨区域调解组织、联合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推进政法公共服务建设,跨域立案、代为送达、异地取证、资产查控等事项全面落实,38项川渝公安通办事项全面实现异地可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第四、培育法治保障新动力。依托“智慧政法”建设,推动执法司法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共建各类法治人才专家库,共享人才资源300余名。争取中国法学会批准,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纳入“中国法学会区域论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影响力逐步扩大。

下一步,全省政法系统将按照《规划》作出的安排部署,从多方面加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一体化建设。

红星新闻记者颜雪

编辑彭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