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宣布:上调预期!
作者丨郑青亭 编辑丨胡慧茵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报告指出, IMF在报告中指出, 根据IMF的预测,2024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速将分别达到4.6%和6.8%,分别比该组织6个月前的预测高了0.4和0.5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国第一季度的增长强于预期, 报告称,由于全球通胀的下行趋势和货币政策放松的前景增大了经济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近期风险目前大致均衡。 但与此同时,鉴于各国通胀形势各不相同,中央银行需要根据本国的需要谨慎校准政策。财政整顿进程应当加快,以控制债务负担和偿债成本,目标是为应对结构性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和气候变化)留出预算空间。 IMF将2025年亚洲经济增速预测值保持在4.3%的水平不变。 在亚洲,尽管需求增长强劲,但通胀仍在持续回落。斯里尼瓦桑表示,早些时候货币政策收紧的影响、全球大宗商品和货物价格的下跌以及疫情后供应链扰动的缓解都促成了上述结果。 不过,他指出,通胀的下行进程是不均衡的。在一些发达经济体,特别是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韩国,持续的服务业通胀导致通胀率高于目标。相反,泰国和中国的消费者价格已经下降,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在内的通胀率处于低位。其他经济体的通胀率接近目标水平。 这意味着各国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斯里尼瓦桑称,在通胀仍居高不下的经济体,央行可能需要在更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利率。在核心通胀达到或接近目标的经济体,今年晚些时候可能会出现降息空间。相比之下,通胀率过低的经济体需要采取宽松的政策立场。 “各国央行应坚定地重点关注国内状况,避免过度依赖美国利率预期路径来作出政策决定。虽然紧跟美联储可能会减少汇率波动,但这样做可能会使央行滞后(或超前于)形势发展,破坏通胀预期的稳定。”斯里尼瓦桑说道。 “对于一个从贸易开放中受益匪浅的地区来说,加剧摩擦将是一个糟糕的结果——亚洲和其他地区的国家正在实施越来越多的贸易限制政策。”斯里尼瓦桑说道。按照IMF的估算,如果全球经济继续沿着地缘政治路线分裂,最终会使全球GDP减少7%。 谈及贸易限制措施造成的后果,斯里尼瓦桑指出,“一是令供应链低效延长,因为各国在经由第三国开展贸易。全球冲突对贸易造成了进一步风险,航运避开红海改道非洲就证明了这一点,航线的这一调整增加了运输成本。太平洋岛国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因为它们高度依赖进口,与全球航运网络的融合程度很低。” 此外,他指出,当前,各国日益倾向采用产业政策措施。“尽管这些措施追求广泛的目标,但它们往往包括扭曲贸易的成分。需要谨慎设计这些措施,以避免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特别是导致割裂加剧),并确保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保持一致。” 最后,他还表示,从中长期看,人口老龄化、生产率增长放缓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都将给亚洲的政策制定者带来重大挑战。尽管各国需要根据本国国情采取应对政策,但一个共同的需求是投资于资本、数字基础设施和劳动者技能,从而使亚洲继续发挥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 本期编辑黎雨桐实习生苏锦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