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新秀联袂献艺,川剧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一张桌两把椅,说不尽的铿与锵。站在船头观锦绣,千红万紫满神州。浣花溪边走一走,锦水之畔游一游。青城山上明月有,金沙杜甫伴武侯。盖碗茶里会老友,龙门阵头解千愁。看的是,生旦净丑身段有;品的是,一招一式一回眸;听的是,锣鼓弦音倾情奏;思的是,唱念做打春到秋……川流不息,听川韵川腔川戏唱华章!”
当沈铁梅、陈智林、陈巧茹、崔光丽、王玉梅、王超、虞佳、张燕等来自川渝地区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唱出这首名为《川流不息》的戏歌时,台下爆发了经久不断的掌声。
今晚(29日),“川流不息”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汇报演出暨颁奖活动在成都市城市音乐厅举行。这是一场见证川剧振兴40年的“汇报演出”,众多传统折子戏有了创新的表现,新编川剧也注入了新的活力;老艺术家和后起之秀联袂献艺,展现了川剧人和这门艺术的薪火相传和生生不息。
川剧振兴40年成绩斐然
川剧自古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唱腔美妙动人、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川渝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06年5月,川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82年,四川提出“振兴川剧”,在全国率先拉开戏曲振兴的大幕。40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振兴川剧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了100多位艺术家、200多个代表剧目的传承整理,出版川剧研究成果200多部,推出优秀剧目100多部,5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去年,《草鞋县令》获得文华大奖。国家级、省级川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加到45人,23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就在11月27日晚,又一个川剧界的喜事传来。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闭幕式上,今年90高龄的著名川剧剧作家徐棻,荣获了2023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戏剧)。这位川剧史上的第一位女性剧作家,也成为继著名剧作家魏明伦之后,又一位获此荣誉的川剧界资深艺术家。
满堂彩名家名角好戏不断
对于川渝地域的川剧人来说,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汇报演出暨颁奖活动是一场川剧人的节日,更是振兴川剧40余年来的一次成果展示。
铜锣一响,巴蜀好戏开场;大幕拉开,古今文脉流淌。今晚的演出,以戏曲舞蹈《你从历史中走来》拉开帷幕,节目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以河流点亮为表现方式,通过戏曲舞蹈、变装、全息技术等形式,现场穿插戏歌《我是中国人》《天女散花》等节目,展现了川剧川西河、川北河、资阳河、川东河这四个重要流派的创新演变,以及川剧近300年经久不衰、生生不息的传承发展。
今晚的节目也是名家名角名剧的大聚会。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带来的《草鞋县令》片段让观众忍俊不禁。该作品曾拿下“文华大奖”,陈智林以深厚功底和精湛技艺,将纪大奎的儒生气质、草根情怀、慎思笃行刻画得淋漓尽致。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沈铁梅带来了取材于《红岩》的新编川剧《江姐》,“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沈铁梅婉转的唱腔和大气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一个铮铮铁骨的江姐。
四川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内江市川剧院、南充市川剧团、邻水县文化馆(非遗中心)、乐至县川剧团、遂宁市川剧团等川内多家艺术院团带来了《卧虎令》《红梅记》《柳荫记》《梅女》《绣襦记》《白蛇传》《八件衣》《劝夫》《铡美案》等川剧经典折子戏。
“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随着演员们的表演,台下的观众也仿佛进入了戏中的世界,一会儿被洛阳县令董宣不畏皇权的浩瀚之气所折服,一会儿又见证了李慧娘和裴禹的人鬼情深,一会儿又因法海阻拦白蛇和许仙的爱情而不平……
看传承新人辈出
正如国家一级演员、“二度梅”获得者陈巧茹所说,今晚活动的亮点之一就是川剧人的传承,像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带来的《红梅记》、南充市川剧团的《白蛇传》就是她给这群年轻的川剧演员们排练传授的。
剧目有传承,演员也需要传承。今晚的活动中,台上的表演者也体现了川剧人一代代的传承,有老一辈的川剧名家,也有中生代的艺术家,更有年轻的川剧后起之秀。内江市川剧团16岁的黄筱雅已经挑大梁带来了《绣襦记》,小小年纪就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获得过“小梅花”称号。
儿童川剧串联表演《川剧新生代》,上演了《穆桂英打雁》《我是川剧小戏迷》《成都》,分别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彭州市隆丰小学、天府路小学等学校的学生们表演。其中,《我是川剧小戏迷》曾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小梅花集体节目”称号。
作品描写一群小戏迷看川剧表演的情景,正气凛然的包公、大智大勇的诸葛亮、保家卫国的穆桂英、精忠报国的岳飞等形象经过孩子们的表演看起来趣味十足。
红星新闻记者邱峻峰编辑曾琦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