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美国没有做好中国发展起来的准备,中美之间调整适应期将持续十年左右
近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其中,在以“中国与全球化新格局研判”为主题的2022年度主席顾问会上,CCG顾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对于如何看待全球化讲了三点内容。他表示,美国没有做好接受中国发展起来的准备,中美之间的调整适应期将持续十年左右。
▲CCG顾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
刘世锦提出,第一点是要守住底线。二战以后,大国之间对发生冲突非常谨慎,但是俄乌冲突让大家感觉热战风险在前所未有地上升。从国际上来讲,各国需要共同努力守住避免热战的底线。
第二点是增加韧性。关于国际秩序目前的状态,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实力的结构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在发展。刘世锦表示,中国发展很正常,人均收入才刚过一万美元,只是因为中国人口多达14亿人,总量接近美国,美国就不适应了。最近几年中美之间发生的很多事情,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利益、意识形态、贸易摩擦等等,但根本原因还是美国没有做好接受中国发展起来的准备。
刘世锦作出判断,中美之间的调整适应期将持续十年左右。在此期间,在美国能接受以前,两国关系的变动空间非常大,很多过去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可能都会发生,需要做好思想准备。但是,中美可能最后还得合作,全球化应该还得继续下去。
“美国总认为自己是老大,如果换别人做老大就不舒服,其实中国也不愿意再当美国那样的老大,一个原因是不能当,另一个是当不了。”刘世锦指出,全球化到目前这个程度后,真正需要的是全球有效的治理结构来提供各种有效的公共产品,世界现在对全球公共产品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但是目前的全球治理结构又不能发挥作用。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增加韧性和耐性。
第三点是要做好选择。刘世锦说,全球化还是会继续,中美两国还是需要合作,两国对世界影响都很大,但是两国都有内部治理问题。中国现在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得做出一些选择。对此,他提出判断标准:“如果一件事情是中国发展所需要的,对我们是有利和有价值的,就应该主动地、坚持不懈地去争取。中国的体量,决定了中国并不仅仅是国际秩序的接受者,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塑造格局。”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